欢迎访问中国食品安全信息网!
地方动态
铁纪监督守护“舌尖上的安全”——市纪委监委精准监督下茬整治食品安全领域突出问题
来源:清廉商南 编辑:长虹
铁纪监督守护“舌尖上的安全”——市纪委监委精准监督下茬整治食品安全领域突出问题

7月28日清晨,阳光洒在商州区农贸市场的摊位上,市民张女士拿起一颗草莓放入检测箱。“不到半小时就能知道农药残留是否超标,这样的监管让我们很放心。”她笑着说。这是商洛市开展食品安全“你点我检”活动的第八个现场,今年以来,已抽检群众“点名”食品106批次,真正实现了“群众点单、政府检测”的良性互动。这样的场景,正是商洛市纪委监委铁纪监督推动食品安全专项整治的一个缩影。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今年以来,市纪委监委立足监督职责,创新监督方式,推动市场监管部门开展食品安全专项整治,交出了一份亮眼成绩单:截至6月底,全市共完成监督抽检2691批次,处置不合格食品15批次,查处违法案件174件,全市未发生重大食品安全事故。

“叮咚!”柞水县乾佑街道市场监管所工作人员袁鹏的手机又收到一条预警信息:“某小学食堂经营许可证即将到期。”这是5月15日由商洛市场智慧监督平台自动推送的预警信息。这个由市纪委监委推动建设的市场智慧监管平台,已纳入2.5万家食品生产经营重点单位,实现了证照信息、日常检查等数据“一网通查”。

“过去检查靠两条腿,现在靠大数据。”市市场监管局信息中心工作人员小王边操作系统边介绍。通过这个平台,驻局纪检监察组发现了3家超市涉嫌销售过期食品的问题线索,随即督促立案查处。智慧监管不仅提高了监管效能,更实现了精准监督。

“我们通过智慧监管与社会共治相结合,专项整治与长效机制相衔接,通过构建‘食材全程可追溯、餐饮单位规范管理、全民参与监督’的食品安全治理新格局,切实筑牢了食品安全防线。”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副局长罗继民介绍。

学校食堂是这次专项整治的重点场所之一。在商南县高级中学食堂,后厨操作间的实时画面清晰地显示在餐厅的大屏幕上。“‘互联网+明厨亮灶’工程让食品加工关键环节透明化。”校长江文宏介绍。这项由市纪委监委重点督导的工作,目前全市36所学校已完成“互联网+明厨亮灶”改造,年底将实现城区全覆盖。

镇安县一家餐饮店的墙上,“餐饮量化分级公示牌”格外醒目。“上了‘较差’等级后,我们投入5万元改造后厨,现在评到了‘优秀’。”店主刘老板坦言。这套“红黑榜”制度实施以来,全市餐饮投诉量同比下降20%,有效促进了行业自律。

在专项整治中,市纪委监委督促市市场监管局建立了“四个一”监督机制:每月一次专项检查、每季度一次分析研判、每半年一次通报曝光、每年一次考核评估。今年以来,已开展校园及周边食品、农村食品等专项检查12次,推动整改问题467个。

在“3·15”国际消费者权益日宣传活动现场,驻市市场监管局纪检监察干部和市市场监管局干部一起向群众发放宣传资料。“不仅要严格执法,更要让群众成为食品安全监督的‘千里眼’。”市纪委监委相关负责人表示。我市创新推出的“扫码监督”平台,群众通过手机就能投诉举报,2025年上半年共受理食品类投诉举报1310件,办结率达98.5%。

驻市市场监管局纪检监察组组长崔福生介绍:“我们通过‘四不两直’方式开展嵌入式监督,发现问题立即下发督办函,确保群众关切得到及时回应。”这种不打招呼、直奔现场的监督方式,有效压实了监管责任。

在丹凤县某家超市,市纪委监委联合市市场监管局正在仔细核对婴幼儿配方奶粉的进货单据。“这类重点食品必须建立专门台账,确保来源可溯。”督查组干部张丹波说。从农田到餐桌的全链条监管,正是商洛市食品安全工作的特色。

农村地区是食品安全监管的重点和难点。我市市场监管局成立由局长挂帅的工作专班,制定专项整治方案,对全市农村食品生产经营者开展“拉网式”排查。据统计,全市共有农村食品生产企业236家、食品生产小作坊960家、食品商店4477家,建立了详细的工作台账。

专项整治开展以来,全市共检查生产经营主体7225户次,立案查处违法案件133起,收缴假冒伪劣食品838.7公斤,联合公安机关捣毁制假售假窝点1个。这些成果的取得,离不开纪委监委的有力监督。

“食品安全没有完成时,只有进行时。”市纪委监委相关负责人表示,将继续以“零容忍”态度强化监督执纪,推动建立食品安全属地管理责任、部门监管责任和食品经营户主体责任落实长效机制,让监督“长牙”“带电”,切实守护好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



来源:商洛日报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食品安全信息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栏目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发现本栏目有涉嫌抄袭的内容,请联系本网,邮箱84572817@qq.com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本网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本网栏目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中国食品安全信息网的图片、文字、视频,版权均属中国食品安全信息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平台协议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