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食同源 与药同补·百年传承 健康共享——温性药食之高良姜

来源:太原市杏花岭区中心医院   编辑:军京  
时间:2025-05-05 17:36:55  

与食同源 与药同补·百年传承 健康共享——温性药食之高良姜

1746437847975.png

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公布的《既是食品又是药品的物品名单》中,既是食品又是中药材物质名单共计102种,分为温性、热性、寒性、凉性、平性类。

在我国传统饮食文化中,一些中药材在民间往往作为食材广泛食用。《素问·脏气法时论》曰:“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是中医饮食金字塔。按照中医“养生”,想要建立一个适合每个人的良好生活习惯,普及“药食同源”正是每一个人的养生必修课。

蠲(juan)痛止呕—高良姜

【性味特征】别名风姜、小良姜。味辛,性热。归脾、胃经。

【功能效用】温胃散寒,消食止痛。

【宜食状态】适宜脘腹冷痛,胃寒呕吐,嗳气吞酸。

【忌食状态】阴虚有热者忌服。

【主要成分】根茎含多种二苯基庚烷类化合物。

1746437887656.png

1.虚劳羸(lei)瘦:高良姜粥(《太平圣惠方》)
配方:高良姜150g,羊脊骨1具(锤碎)。
制法:以水2000mL,煮2味,取1000mL,去骨等,每取汁500mL,用米40g,入葱、椒、盐作粥食之;或以面煮钝做羹并得。
服法:温服,日进一剂,早、晚各服粥一次。
效用:温胃散寒,补中益气。主要用于脾胃冷气,虚劳羸瘦,不能下食。
养生指导:本方为温补中焦的代表方。长期虚羸少气,食欲不佳,导致脾胃虚寒,气机得不到运化,久则耗气,出现少气懒言、乏力等症状。方中高良姜温中散寒,羊脊骨补益且散寒,又可强壮筋骨。虚劳一证,有脏腑之别,本方适用于中焦虚寒引起的一系列虚劳羸瘦之证。

1746437912404.png

2.霍乱吐痢:高良姜饮(《圣济总录》)

配方:高良姜250g,米酒过滤得清者1000mL。

制法:火炙令焦香,每用250g打破,以酒1000mL,煮取三四沸。

服法:温服,宜饭后半小时口服,日进一剂,早、晚各服药一次。

效用:温中散寒,截痢止痛。适用于脾胃虚寒、霍乱吐痢、呃逆、口吐清水、肠鸣腹泻等。

养生指导:本方为止泻良方,方中高良姜温中散寒,加上白酒性温,煎煮温化之后其性更加强烈,两者均有温中之效。酒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同时还可以祛湿、疏通筋脉、止泻。本方适用于脾胃虚寒引起的腹泻、霍乱。

1746437938972.png

3.呕吐:高良姜酒(《普济方》)
配方:高良姜70g,藿香50g,黄酒500mL。
制法:先将高良姜用火炙出焦香,打碎,藿香切碎,置砂锅中,加入黄酒,煮沸至3—4沸,过滤去渣即成。
服法:温服,饭前饭后半小时均可,每次服15—20mL。早、晚各服药一次。
效用:暖胃散寒,芳香化浊。主要用于胃脘腹部疼痛,胃寒呕吐,嗳气吞酸。

养生指导:方中用大剂量高良姜温中散寒,藿香为芳香化浊之药,和中止呕,特别是对湿浊中阻导致脘部痞闷、少食呕吐疗效较好,加上黄酒性温,可活血祛寒,通经活络,调畅气机。三者结合具有暖胃散寒、芳香化浊之效,适用于中焦湿浊、脾胃虚寒引起的恶心、呕吐。

1746437984476.png

4.胃脘痛、痛经:高良姜大枣饮(《秘验单方》)

配方:高良姜9g,香附9g,大枣9g。

制法:上药加水适量煎煮,连煎2次,取药汁200mL。

服法:温服,饭前饭后半小时均可,日进一剂,早、晚各服药一次。

效用:散寒,行气,止痛。适用于寒邪客胃之慢性浅表性胃炎胃脘痛者。

养生指导:高良姜温中散寒,香附疏肝理气,调经止痛,红枣具有补益气血、缓和药性之效,又可护卫人体正气,调和胃肠。三者结合脾胃得以温和,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脾胃健,气血足,气机调,诸症自消。适用于脾胃虚寒、肝气郁结导致的胃脘痛及女子因肝郁导致的痛经、月经不调等。

供稿人:中医科宋纪育   办公室申娜

责任编辑:党办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食品安全信息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栏目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发现本栏目有涉嫌抄袭的内容,请联系本网,邮箱84572817@qq.com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本网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本网栏目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中国食品安全信息网的图片、文字、视频,版权均属中国食品安全信息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平台协议授权不得转载。

电脑版触屏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