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深入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大食物观”的重要论述,立足资源禀赋和区位优势,采取“宜粮则粮、宜经则经、宜牧则牧、宜渔则渔、宜林则林”的方式,多渠道挖掘食物资源供给,向广袤的戈壁沙漠要“食物”。
一是荒漠变“粮仓”。自治区发挥1.16亿亩具有改良价值的轻中度盐碱地效用,将试种成功的花生、大果榛子等作物向规模化连片种植过渡。阿克苏地区利用淤泥在戈壁滩造田7048亩;喀什市万亩海水稻最高地块亩产达850公斤;若羌县百亩盐碱麦试验田总产量达25吨;和田地区沙漠种出快速繁育水稻,亩产均超1000公斤;兵团第二师在沙化土地种出玉米千亩连片“吨粮田”。
二是戈壁变“渔乡”。自治区着力推动特色渔业发展,打造“戈壁滩里的渔乡”。于田县通过“海鲜陆养”的模式,充分利用盐碱地资源开展水产海鲜养殖;吐鲁番大草湖冷水鱼养殖基地繁育出高品质三文鱼销往北上广等城市;沙漠面积占到全县总面积的90%的麦盖提县建立8个养殖池塘,养殖澳洲龙虾和淡水鱼类;全区三文鱼总产4554吨,产量占全国内陆产量的15%。
三是沙漠变“果园”。自治区在沙漠腹地利用沙土种植红枣650万亩;阿克苏地区发展“绿化+林果经济”,在沙漠边缘种植沙棘等果品,在防护林套种苹果、香梨、核桃等特色林果经济林,形成了环塔里木盆地450万亩优质果品生产基地;温宿县柯柯牙通过几代人艰苦奋斗,从荒漠戈壁变为百万亩林果产区;且末县将沙漠化治理与肉苁蓉种植有机结合,在沙漠边缘种植肉苁蓉8.3万亩;兵团第一师在沙漠边缘种植百香果,亩产达500公斤。
来源:中国食品安全网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食品安全信息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栏目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发现本栏目有涉嫌抄袭的内容,请联系本网,邮箱84572817@qq.com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本网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本网栏目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中国食品安全信息网的图片、文字、视频,版权均属中国食品安全信息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平台协议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