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生腌小龙虾,猛吸虾头惊呆网友...医生:虾头最毒!

来源:www.zgspanw.com   编辑:长虹  
时间:2025-05-16 17:20:22  

吃生腌小龙虾,猛吸虾头惊呆网友...医生:虾头最毒!

近日,一IP地址显示为江苏的博主发布其吃生腌小龙虾的视频,引发争议。

视频中,博主先是剥开小龙虾的头,随后猛吸一口,接着把虾尾吸进嘴里。

1747387735024.png

这一画面惊呆一众网友,有网友表示,“熟得我都不敢吸头,生的你还吸了!”

1747387779447.png

1747387803687.png


小龙虾头部重金属含量较高 

同时存在寄生虫风险


对于该博主的行为,湖南省胸科医院营养科营养学博士何水清表示,不推荐吃生腌的小龙虾与其他生腌的水产品。


何水清认为,首先,小龙虾是淡水生物,可能携带肺吸虫等寄生虫。生腌的调料(如白酒、醋)无法彻底杀灭虫卵,食用后可能导致寄生虫感染,引发腹痛、腹泻甚至器官损伤。只有100℃烹饪15分钟以上,才可彻底杀死体内的寄生虫囊蚴。

1747387834877.png

其次,生腌过程中,若处理不当,小龙虾可能携带致病菌(如沙门氏菌、副溶血性弧菌),易引发急性肠胃炎。


第三,小龙虾若生长在污染水域,体内可能富集重金属或有害物质,长期食用可能危害健康。


1747387870329.png


其次,生腌过程中,若处理不当,小龙虾可能携带致病菌(如沙门氏菌、副溶血性弧菌),易引发急性肠胃炎。

1747388115659.png

第三,小龙虾若生长在污染水域,体内可能富集重金属或有害物质,长期食用可能危害健康。


1747387929462.png


文章称,有研究人员对小龙虾不同部位的重金属含量进行检测,结果显示:小龙虾不同部位的重金属含量存在显著差异,腹部肌肉重金属含量明显低于虾头


这是因为小龙虾的肝、肾、胰等解毒和排泄器官都在头部,这些器官可以产生大量的金属硫蛋白来束缚重金属元素,因此,重金属元素更容易集中在小龙虾头部。此外,外壳也是小龙虾处理重金属的重要部位。


文章提醒,吃小龙虾最好只吃虾肉,不要吃虾黄和虾头,同时一定要充分煮熟。


寄生虫潜伏期或长达几十年


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副主任医师、医学博士潘江提醒,小龙虾(尤其是淡水品种)由于生长环境原因,可能携带肺吸虫、肝吸虫等寄生虫。肺吸虫幼虫可通过生食或未煮熟的虾进入人体,寄生在肺部,引发咳嗽、胸痛、咯血等症状,严重时甚至导致器官阻塞或死亡。


肝吸虫则寄生于肝胆管系统,感染后可能导致胆管炎、肝硬化甚至胆管癌。


值得注意的是,寄生虫的潜伏期可长达数月至几十年,感染初期可能无症状,易被忽视。生腌食品家庭制作生腌时,白酒酒精浓度(通常不足70%)、腌制时间、食材处理等工艺环节常常不能杀灭这些病菌。所以同样不建议食用生腌小龙虾。


吃生腌小龙虾的案例并不多见,但近些年,因生食海鲜导致寄生虫感染的案例,时有发生。


2025年2月,一名10岁的男童因3年前在溪流中抓螃蟹时“尝鲜”了生蟹腿,感染上肺吸虫,心包出现大量积液,生命一度岌岌可危。后经过治疗,其病情逐渐稳定。

1747390032725.png

文章称,有研究人员对小龙虾不同部位的重金属含量进行检测,结果显示:小龙虾不同部位的重金属含量存在显著差异,腹部肌肉重金属含量明显低于虾头


这是因为小龙虾的肝、肾、胰等解毒和排泄器官都在头部,这些器官可以产生大量的金属硫蛋白来束缚重金属元素,因此,重金属元素更容易集中在小龙虾头部。此外,外壳也是小龙虾处理重金属的重要部位。


文章提醒,吃小龙虾最好只吃虾肉,不要吃虾黄和虾头,同时一定要充分煮熟。


寄生虫潜伏期或长达几十年


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副主任医师、医学博士潘江提醒,小龙虾(尤其是淡水品种)由于生长环境原因,可能携带肺吸虫、肝吸虫等寄生虫。肺吸虫幼虫可通过生食或未煮熟的虾进入人体,寄生在肺部,引发咳嗽、胸痛、咯血等症状,严重时甚至导致器官阻塞或死亡。


肝吸虫则寄生于肝胆管系统,感染后可能导致胆管炎、肝硬化甚至胆管癌。


值得注意的是,寄生虫的潜伏期可长达数月至几十年,感染初期可能无症状,易被忽视。生腌食品家庭制作生腌时,白酒酒精浓度(通常不足70%)、腌制时间、食材处理等工艺环节常常不能杀灭这些病菌。所以同样不建议食用生腌小龙虾。


吃生腌小龙虾的案例并不多见,但近些年,因生食海鲜导致寄生虫感染的案例,时有发生。


2025年2月,一名10岁的男童因3年前在溪流中抓螃蟹时“尝鲜”了生蟹腿,感染上肺吸虫,心包出现大量积液,生命一度岌岌可危。后经过治疗,其病情逐渐稳定。

1747390071215.png

1747390091899.png

潘医生建议避免生食或半生食淡水鱼,常吃鱼生、生腌及沙拉的人,建议每半年检测一次粪便虫卵

【来源:中国青年报、潇湘晨报、福建广电、健康南京等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食品安全信息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栏目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发现本栏目有涉嫌抄袭的内容,请联系本网,邮箱84572817@qq.com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本网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本网栏目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中国食品安全信息网的图片、文字、视频,版权均属中国食品安全信息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平台协议授权不得转载。

电脑版触屏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