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靠老干妈下饭、职工餐肉类又多又好?治校园餐腐败不能止于食堂|时评

来源:中国食品安全信息网   编辑:志国  
时间:2025-05-20 22:35:50  

学生靠老干妈下饭、职工餐肉类又多又好?治校园餐腐败不能止于食堂|时评

“我们暗访观义初级中学时,学生反映学校的饭菜‘一言难尽’,不得不购买老干妈辣酱当下饭菜。但突击检查发现教职工的餐食肉类量大丰富且品相好,而且餐标也比学生低。”据最新一期《中国纪检监察》杂志消息,在“校园餐”专项整治工作会上,四川绵阳梓潼县纪委监委片区协作组负责人分析,这种低配学生餐与高配教职工餐形成强烈反差,反映出学生伙食费管理、食堂采购、教师陪餐等方面可能存在风腐问题。

随即,梓潼县纪委监委联动多部门深入全县中小学校(含幼儿园),紧盯食堂经费使用、采购招标流程等重点环节进行集中整治,深入查找校园食品安全和膳食经费管理背后的“风腐责”,立案53件,处理处分48人,挽回经济损失548万余元。

1747751780038.png

学生要靠老干妈下饭,教职工的餐食则是肉类又多又好,这样的鲜明对比,可谓异常讽刺。调查结果表明,其背后的原因,从违规发放“陪餐费”到食堂负责人收受食材供应商红包,再到食堂伙食费中列支其他费用,依然是“熟悉的味道,熟悉的配方”。

事实上,类似的关于学生食堂里的“那些猫腻”,近年来不管是舆论“意外”曝光的,还是相关部门公开查处的都非个案。当前对于校园餐腐败的治理,仍需直面两个现实问题:一是不能低估腐败发生的概率。据人民网报道,去年,国家监委督促有关部门首次摸清全国中小学食堂及供餐情况等底数,指导各级监察机关依法查处贪占学生餐费、插手招标采购、收受回扣等问题3.8万件,处分2.3万人;二是不能高估一些“把关者”的自觉。如之前出镜忏悔的长春市汽车经济技术开发区第七小学原后勤主任戚世国,靠着每餐收取“1毛钱回扣”,在数年时间里竟受贿23万余元。这次案例中也有相似的细节:相关学校食堂管理人员从小卖部老板手中以每个面包0.2元的金额拿“回扣”。这般“鹭鸶腿上劈精肉”的极端贪婪行为在本应是“净土”的校园内大行其道,说明对校园餐腐败的治理,还需要多从“根子上”找问题,而不能止于个案式处理。

客观上说,为压缩学校食堂腐败空间,遏制从学生口中“夺食”的丑陋行为,相关的制度创新不是没有。如推行教师和校长陪餐制、普及公开招标等,但正如大量查处的案件所示,这些制度在现实中依然存在较大的被架空和扭曲的风险。此次事件中,在明明有陪餐制要求的情况下,还是出现了“低配学生餐与高配教职工餐”的现象,说明相关制度并未发挥预期作用。其中的问题到底出现在哪,尤其值得深思。

此前有媒体通过调查,总结了校园食堂“虫穿蚁蚀”的多重因素,包括管理制度形同虚设,部分涉案学校长期制度缺位,大量资金体外循环;重大决策“一言堂”,表面制度完善,实则校领导一人说了算;内外部监督弱化,内部监督软,外部监督力量也不硬。这些因素可以归结到一个突出的“要害”,即时至今日对学校管理和食堂运行的有效监督依然严重不足。食堂运行只是学校管理中的一个单元,如果对学校“一把手”的监督难题不解决,其他的措施都可能是浮于表面。再比如,一些技术手段的落实与否,也得打上一个问号。今年年初教育部披露,自2024年校园餐专项整治开展以来,全国各地共投入103亿元改善学校食堂,“互联网+明厨亮灶”覆盖率已达到98.5%。但这种情况下,仍出现了“低配学生餐与高配教职工餐”的问题,是否说明一些学校食堂的“明厨亮灶”模式也有了形式主义风险?该有的监督又去哪了?

说到底,绝对权力导致绝对腐败,监督不能有效抵达之处,就必然孕育滋生腐败的温床——哪怕在本该为“净土”的校园。在这个意义上说,治理校园餐腐败,真正让从学生口中“夺食”的荒诞行为无法得逞,显然不能仅仅在规范食堂运行这一个环节上下功夫。

文|朱昌俊(资深媒体评论员)


来源:羊城派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食品安全信息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栏目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发现本栏目有涉嫌抄袭的内容,请联系本网,邮箱84572817@qq.com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本网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本网栏目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中国食品安全信息网的图片、文字、视频,版权均属中国食品安全信息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平台协议授权不得转载。

电脑版触屏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