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值七月,骄阳似火。走进长葛市后河镇,到处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在闫楼村的桃园里,果农正熟练地采摘、分拣、装箱;夜幕降临,生态农庄特色夜市人声鼎沸,热闹非凡;“村企联建”的生产车间里,工人们正忙着抢抓生产……近年来,后河镇锚定“一村一品”产业定位,以“五星”支部创建为核心抓手,以优化营商环境为关键引擎,激发出特色产业引领乡村振兴的新动能。
打造特色品牌 实现强村富民
“旁枝乱杈多了,果子就抢不到养分了,像这种细弱的侧枝都得剪掉,剪口要斜着来,这样下雨不存水,不容易烂。”7月24日下午,长葛市后河镇范庄社区党支部书记胡根木耐心地指导女儿为葡萄藤修枝,看着即将成熟上市的葡萄,脸上堆满笑容。
“我们村虽然没有工业基础,但是有果蔬种植人才,再加上全村900亩土地全部流转给了村集体,我们就想着从这方面着手,采用‘党支部+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方式,种植高品质的葡萄,增加群众收入。”胡根木说,经过3年的发展,范庄社区特色园区已建成联栋日光温室大棚50亩,吸引40多户村民入股,带动群众就业40余人,每亩净收益超1万元,找到了产业兴旺的“绿色密码”。
近年来,后河镇把优化“一村一品”作为推动产业发展的突破口,充分发挥各村区位优势、资源特点、产业特色和传统产业优势,按照“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的原则,明确农业引领村7个、工业引领村15个、商业引领村6个。后河镇沿市级4号公路打造精品果蔬种植示范带,培育闫楼古雪仙桃、三角王黑小麦、范庄羊肚菌等3个特色农产品;依托后河社区镇区位置优势,发展党支部领办餐饮酒店;围绕陉山自然风光,打造旅游发展片区,带领各村走上差异化发展路径。
发展集体经济 实现普惠共享
在乡村产业发展中,后河镇将目光投向乡村振兴的深水区,通过持续完善乡村道路、能源保障、供水供电等基础设施网络,优化发展环境,破除特色产业发展的“硬件瓶颈”;同时,聚焦企业发展全周期服务,以精准化、常态化服务为企业纾困解难、赋能增效。去年以来,全镇累计新修排前路23公里、排水沟12公里,排前路覆盖率达95%;新安装修缮路灯246盏,路灯总量达1255盏,实现30公里镇村主干道路灯全覆盖,顺利通过省市“四好农村路”验收。
依托良好的营商环境,越来越多在外乡贤愿意回到后河投资兴业。榆林村积极探索“村企共建”发展模式,绑定森源集团,创办森源高强电瓷有限公司,村里以土地形式入股,企业发挥资金和技术优势,累计投入5000余万元,完成一、二、三期工程建设,带动榆林村全年集体经济收入突破100万元。
“我们按照‘村有企管’模式,村集体占股50%,森源集团占股49%,按照专业人做专业事的原则,由森源集团派专业队伍管理,保障企业运行效率,我们通过提供配套服务,同步带动村内机械加工、物流、餐饮等10余家企业发展,辅助产业产值2000余万元,吸纳村内60多名弱势群众就业,月均增收4500元。”后河镇榆林村党支部书记赵勇军说。
据悉,后河镇村集体经济收入10万元以上的村实现了全覆盖,20万元以上村在0%以上,全镇村级集体经济总收入达到958.8万元,同比增长19.8%。
推进农文旅融合 拓宽增收渠道
“我们是从新郑过来的,下午带着孩子爬了爬陉山,晚上来到‘乔峰的田野’,这里有别致精美的乡间小院、花朵装饰的星空帐篷、古朴的原木桌凳等,吹着风、撸着串,在这炎炎夏日多了一份清凉与惬意。”来自新郑的王女士说。
后河镇丁庄村依托陉山自然风光,制定了符合村庄特色的文旅发展规划,成立村集体经济合作社,把村民闲置的空宅和部分村内空地平整后,交付给返乡创业的优秀设计师专业打造成“乔峰的田野”,集餐饮、休闲、民宿等为一体,把村内的“脏点、乱点”打造成了“美点、亮点、网红点”,引领了村周边帐篷露营的热潮。
近年来,后河镇大力发展庭院经济、民宿经济、打卡经济等,拓宽群众增收渠道。该镇依托闫楼村“古雪仙桃”和“闫氏古宅”,打造特色采摘游、亲子游,提供乡土乡味的特色餐饮服务;依托榆林村“红石文化”底蕴和地质公园自然风光,修建自行车赛道,打造农场体验园和特色农家乐;以“四好农村路”创建为抓手,以公路连接景观,将杨佩璋故居、子产墓、丁庄民宿等特色文旅资源串点成线,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带动全镇农文旅融合发展。
如今的后河镇,随着营商环境的不断优化、基础设施的日益完善,一幅幅“乡村更美、产业更旺、百姓更富”的乡村振兴画卷愈发绚丽。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食品安全信息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栏目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发现本栏目有涉嫌抄袭的内容,请联系本网,邮箱84572817@qq.com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本网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本网栏目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中国食品安全信息网的图片、文字、视频,版权均属中国食品安全信息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平台协议授权不得转载。